机翼上镀着夕阳的金辉,一架崭新的国产通用飞机滑过跑道,跃入天空。这是7月3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来到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内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电科飞机)的试飞基地看到的情景。
走进电科飞机的制造车间,偌大的仓库内,或在安装发动机、或在组装机翼、或在检测航电系统……一字排开的产线上,工人们都在有序地忙碌着。
“从当初的‘一张纸’(安徽省政府的批复)‘三块板’(规划展板),到现在,我们完全能够在产业园内完成国产通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自2018年量产以来,已经累计销售有人飞机100多架,无人飞机300多架。”电科飞机党委书记、总经理田满林自豪地说。
在芜湖航空产业园短短三公里范围内,从螺旋桨到航电系统,从发动机到整机组装,一架国产通用飞机的核心部件近在咫尺间就能完成协同共生,真正实现了“不出园区造飞机”的产业闭环。
芜湖航空产业园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13年,当“低空经济”对多数人尚是陌生概念时,芜湖便以前瞻视野锚定这一未来赛道。如今,园区内已汇聚近200家航空产业链企业,从航空新材料到发动机,从研发到物流,织就了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精密网络,整机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到100%。
作为该园区“链主”的电科飞机,其发展历程恰是芜湖航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自主创新的缩影。从2013年引进国外技术起步,短短三年便实现首架飞机交付,创下“国外TC+国外PC”模式的国内范本。然而真正的质变始于自主创新——2021年,公司自主研制的CA42双发四座飞机取得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这是国内首个全复材双发飞机,标志着核心技术终被牢牢握在国人手中。
CA42的每一个关键部件,几乎都印刻着园区伙伴的名字:芜湖钻石航发的发动机、华明航空的航电系统、劲旋风的螺旋桨……“我们终于把飞机设计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田满林的话语,道出自主创新的千钧之重。
从引进到自主,从单一到多元,电科飞机的羽翼日益丰满。有人机产品谱系覆盖单发、双发型号,满足培训与出行所需;无人机则从20公斤延展至450公斤级,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脉动生产线的引入,让每50分钟完成一个大部件组装成为现实,效率提升50%。
技术突破的价值,终需在广阔天地印证。该公司的“翔云2X”气象无人机已常态化执行人工增雨任务;而“战鸿”应急指挥机更是屡立奇功,在去年安徽汛期连续奋战38小时,为抢险救灾架起空中生命线。
围绕“飞起来”的核心需求,芜湖以平台建设、货运发展和场景创新为抓手,打造“一网一基地一中心”的体系。芜湖航空产业园不仅实现了“不出园区造飞机”的目标,更创新开发了19项全国领先的低空应用场景。目前,园区企业正与京东物流合作,试点“支线运输+无人机接驳”的新型物流模式,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芜湖航空产业园的雄心壮志,早已超越制造本身。电科飞机也从“单点企业”向“生态构建者”跃迁,公司牵头成立安徽省通航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供需”平台,定期发布需求与能力榜单;通过策划低空经济发展大会、行业沙龙等活动,不断激活创新活力。2024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攀升的数字背后,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是链主企业的强力牵引,更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当一架架拥有“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的飞机从芜湖飞向世界,芜湖航空产业园正在为中国航空梦写下坚实而生动的注脚,在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镌刻下更为深刻的“芜湖印记”。安徽经济报记者 田云泽
来源:安徽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