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夏日的山区,骤雨初歇。繁昌区地质灾害巡查员熟练地打开手机App,上传刚拍摄的山体裂缝照片。屏幕另一端,区地质灾害指挥中心的无人机正升空巡航,InSAR遥感数据同步生成——这场“地空联动”的监测,是繁昌区筑牢地质灾害防线的日常写照。
“汛期雨多,哪怕是一处细微的裂缝都不能放过。”繁昌区地质灾害巡查员的身影穿梭在隐患点之间,手里的记录本密密麻麻记着每处监测数据。如今,各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有了“专属管家”,包保责任人的名字和电话清晰地印在警示牌上,从区到镇再到村,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让防范工作无死角。2025年汛期以来,150人次的巡查脚步踏遍险地,6处风险隐患在闭环管理中被及时整改,形成“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的机制。
无人机腾空而起,镜头下的山体纹路清晰可见;InSAR遥感技术,捕捉着地面毫米级的位移变化;卫星影像实时传输,让隐患点动态尽在掌握——这些“高科技武器”的加持,让繁昌区的地灾防治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作为安徽省“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繁昌区以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为基础,从17处初步圈定的风险区中精准划定14处防控区。线上,科普动画在短视频平台循环播放;线下,宣传车走村入户讲解避险知识,科技与人力的结合,让防灾意识刻进每个村民心里。
“这是滑坡预警信号,看到裂缝变宽、泉水突涌要马上撤离!”在孙村镇培训会上,村民们围着防灾手册认真记录。繁昌区搭建的“区、镇、村、点”四级群测群防网络,让每个村民都成了“安全哨兵”。4场培训会、200余份避险手册,把专业知识变成了村民能懂的“家常话”;“一户一预案”上,撤离路线用红笔标出,安置点的位置牢记在心。当防灾从“政府干、群众看”变成“大家防、一起守”,安全的根基便扎得更牢。
在曾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如今已竖起整齐的隔离带,警示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不远,处,3000亩新栽的树苗舒展枝叶,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繁昌区用“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的组合拳,让10处隐患点在2023年以来陆续“摘帽”。对暂未治理的区域,临时防护措施一丝不苟;对新增隐患,做到快速响应“随发现、随治理”。生态修复与工程防治同步推进,既治“标”又治“本”,让山林不仅是风景,更是守护家园的天然屏障。
从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的日夜坚守,到卫星遥感的精准监测;从“一户一预案”的细致入微,到生态修复的久久为功,繁昌区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民生安全的“头等大事”,构建“人防+技防+工程防”的立体防治体系,用一套科学精密的“组合拳”,为百姓筑起生命防线。
来源:芜湖新闻网